攻坚技术落地“最后一公里”,研创行业首个“垂域大模型”
青岛工匠与AI协同“智造”
“不AI,没未来。”对人工智能的讨论,似乎怎么热烈都不过分。从ChatGPT横空出世,到DeepSeek等国产大模型破浪而出,人们的生活方式正在被人工智能技术加速重构,产业发展也在经历一场深刻变革。
人工智能产业是青岛“10+1”创新型产业体系中优先发展的先导产业。最新统计显示,青岛人工智能产业规上企业已超过300家,营业收入突破720亿元。
人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决定性因素。在青岛加速推动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进程中,一批杰出工匠人才聚焦行业所需持续创新,取得了丰硕成果,对产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
通过“人技共生”模式重塑产业链价值
2025年,“具身智能”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标志着人工智能从屏幕里的虚拟算法向实体智能的革命性跨越。青岛是制造业强市,拥有全部41个工业大类中的39个,门类齐全、体系完备、应用场景丰富,把实体经济的优势与人工智能技术结合,大力发展具身智能产业,是青岛发展人工智能产业的一大方向。
人形机器人就是具身智能发展的重要载体、重点赛道。在这一赛道上,青岛加快布局,生产机器人关键零部件的企业在行业内颇具领先优势。国华(青岛)智能装备有限公司就是其中一家。该公司生产的谐波减速器,体积小、重量轻、精度高、传动比大、承载能力强,目前已广泛应用在人形机器人和协作机械臂上。
“谐波减速器由刚轮、柔轮和波发生器三部分组成。技术难点主要集中在热处理工艺、齿形设计等方面。为突破这些技术难题,我们的研发人员、工匠人才持续开展了数年的正向研发,与几十家合作科研单位开展了上千台样机测试,成功实现了产业化落地。”公司技术负责人刘锦玉接受采访时说,“国华的产品对标的是(日本)哈默纳科的技术,在国内来说,我们绝对是第一梯队的产品技术。”
不止于关键零部件,在机器人制造上,一个个零件只有严丝合缝地组合在一起,才能让整个产品顺畅运转,判断这些零件的尺寸、形状是否合格,就需要一把极其精密的“尺子”。
青岛大工匠、海克斯康制造智能技术(青岛)有限公司智能制造研究院产品设计负责人封善斋就是打造这把“尺子”的人。他用21年的坚持,解决了500多项问题,优化了近700项产品特性和工艺参数,用一次次亚微米级的提升,打造出了超高精度三坐标测量机,测量精度达到0.28微米,这个数字也是目前世界上三坐标测量领域的最高精度。
实际应用中,这一仪器能深入机器人关节减速器的核心,精准测量内部齿轮的啮合精度,让机器人流畅地行走和抓取。“一个人、一辈子、一份事业,我将用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秉持对精度的极致追求,让‘中国精度’成为丈量世界的标尺,展现青岛工匠的实力。”封善斋说。
有专家指出,当前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已突破传统要素堆砌的初级阶段,转向以技术创新、工艺沉淀和人才厚度为核心的高阶竞争。工匠人才作为技术落地“最后一公里”的攻坚者,他们的价值更在于通过“人技共生”的模式重塑产业链价值的分配逻辑。“封善斋们”就做出了这样的尝试,他们直面行业痛点、正视与国外的差距,扎根一线、奋起赶超,攻关高精尖技术,取得重要突破,展现了青岛产业工人的担当。
因地制宜开发细分领域垂域大模型
“所有行业都值得用大模型重做一遍”,在人工智能技术蓬勃发展的今天,这句流行语昭示着大模型时代扑面而来。与北京、上海、杭州等城市相比,青岛没有从“大而全”上发力,而是立足城市实际,因地制宜、用好特色,在海洋、港口、制造业等细分领域开发垂域大模型。
依托港口优势发展人工智能产业,青岛有场景、有数据、有资源。山东港口青岛港集团安全环保科技部副部长刘长辉牵头组建的山东港口青岛港人工智能团队,申报获批了交通领域首个、港口行业唯一的国家人工智能应用中试基地。此后,刘长辉与工友们以业务需求为出发点,梳理装卸生产、安全防控、设备运维及综合办公等领域的95项人工智能场景需求,在实地调研、专业研判与综合论证后,明确26个技术成熟、实效突出、推广价值高的场景作为首批建设项目。
中试基地获批仅4个多月后,刘长辉的团队就在短时间内取得了“港口人工智能全场景应用图谱”“码头作业全要素调度智能体”等6大成果,打造了全球首个港口服务类大模型——方舟TaaS,深耕AI技术与港口业务的深度融合。其中,聚焦港口工业场景,首创码头作业全要素调度智能体,该智能体如同一名积累沉淀了几十年经验的港口“老师傅”,让生产排程更智能高效。针对港口作业环境复杂多变,人机交互频繁带来的安全管控等难题,首创了码头安全作业智能体,可精准识别隐患、智能诊断故障,筑牢码头安全防线。
在“人工智能+轨道交通”的产业版图上,青岛地铁集团有限公司数智发展部副室主任蓝天是一位佼佼者。他牵头研发的国内首个城轨垂域大模型,对地铁车辆、线路的设备运维、乘客服务、运营组织、应急处突能力进行了赋能,填补了城轨行业人工智能应用的空白。“我们查阅专著、外出学习,经过无数次推倒又重来的实验,最终运用人工智能、云平台、智能检测、具身智能机器人等技术,给市民展现了智慧运维。”蓝天在接受采访时说,他们目前已在青岛地铁六号线上完成了初代大模型的研发部署、评测等,大幅缩减了地铁检修的作业流程、缩短了故障处置时间。谈及自己的角色,蓝天说:“人工智能不是炫技,而是解决真问题、创造真价值。我们的目标是让轨道交通更智慧,让每一列地铁更安全,每一站服务更贴心,每一位乘客更满意,让城市因我们更有温度。”(记者 刘萍)
 打印